
Havana Nocturne: How the Mob Owned Cuba…and Lost it to the Revolution
作者:湯瑪斯.喬瑟夫.殷格利胥 ( T. J. English )
譯者:閻紀宇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27日
定價: 360 元
開本:25開/平裝/392頁
ISBN:9789571350295
跋:
反攻大陸,古巴國際主義50年
馮建三
馮建三,台灣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講授當代大眾傳播問題、傳播理論、傳播政治經濟學、媒介經濟學、批判理論與傳播事業問題、大眾文化導論、電影史與政策研 究等課程。主要著(譯)述有《廣電資本運動的政治經濟學》、《廣告文化》、《新聞學》、《全球的好萊塢》、《論社會主義的未來》、《媒介經濟學》、《文化 帝國主義》等﹔1993年加入《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為編輯委員,其後接續主編與社長等工作。他在英國留學期間便積極關心古巴革命,2007年起為《台灣古 巴後援會》籌備組成員。一九九一年聖誕節,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宣佈辭職,蘇聯解體。古巴進入特殊時期,一年之內,進口量與出口量急遽下降八成,蘇聯的年石油供應從1400萬驟減至400萬桶。短短兩年-,古巴人體重平均減少將近十公斤。1996年,美國通過新法,升高對峙氣氛,加緊封鎖古巴,狀似要在棺材上,鑽緊最後一根釘子。
美國沒有成功,又是十多年過去了,古巴還是好端端、屹立不搖,應驗了《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所說,古巴的存在「讓人迷惘」。甲之毒,乙之肉。美國主流意識與價值的不知所措,正是另類理念的堅定向前。如同去(2008)年十二月,現代世界體-系理論的創始人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的觀察,古巴已經否極泰來,正在「重返舞台」。
華勒斯坦說,這是「重大的地緣政治事件」。我們可以說,這個事件其來有自,這是古巴心口如一,奉行國際主義五十年,日積月累所得到的部分成績。《紙醉金迷哈瓦那-》既已鋪陳五十年前,古巴革命的事出有因。這篇跋文就勾勒其後五十年來,新古巴的國際主義理念與實踐。
古巴國際主義的根源:美國的意識形態
早在1954年,瓜地馬拉總統阿本治(Jacobo Arbenz)得到共產黨在內的支持,發動土地改革。雖然阿本治的改革溫和,卻已損及美商青果公司的利益,於是瓜國軍官在山姆大叔操盤下政變,土改功敗垂成。當-時,切‧格瓦拉(Che Guvera)剛好在瓜地馬拉九個月,整個事件的始末,他都親眼目睹。
1959年元旦,古巴起義軍佔領東部三省。五日,革命臨時政府在聖地牙哥成立,卡斯楚於八日率兵進入哈瓦那,腐化的總統巴提士塔(Fulgencio Batista)逃離的前一天,也就是一月七日,彼時的美國總統艾森豪已經向卡斯楚示好。他撤換殷富,並且與巴氏親善的大使史密斯(Earl Smith)。繼任的人是職業外交官邦薩(Philip Bonsal),他與中間偏左的政府,歷來親善。
卡斯楚上台之初,美國表現「正常」。畢竟,1902年古巴形式上獨立以來,主政者究竟是經由民選,或是在政變後取得大位、是改革派或保守派,只要不憾動其利益,-美國都會接納。換個方式說,五十七年來,無論是幕後操作,或是在前台公然頤指氣使,古巴與美國雙方的執政者,眉來眼去,一個老大自居、一個自甘作小,歧見不多。
一九五九年的武裝革命,開始有了差異。剛開始的時候,卡斯楚是資產階級的左傾領袖,還不是共產黨人,對於馬列論述與思想,他也沒有太多接觸。不過,新政府的另兩-位重要人物,有些不同。卡斯楚的胞弟勞爾(Raul Castro)是古共黨員,格瓦拉還沒有入黨,但聲稱自己是馬克思主義者。
在現實政治方面,卡斯楚對蘇聯所知有限,北極熊對卡斯楚也無所瞭解,雙方要在古巴革命一年多以後,遲至1960年5月8日方告建交。在此,我們看到史達林路線所-謂的一國社會主義,確實為其繼任者奉行不渝,冷戰對峙出於地盤瓜分,非關理念的伸張。另一方面,美國依據慣例,總是敘舊為先,古巴同樣也因歷史使然,無法斷然與-美國切割。當然,卡斯楚們也不可能容忍美國繼續掌握古巴七成的可耕地,兩國交惡,只是早晚遲速的問題。果然,到了1959年5月,卡斯楚啟動土地改革,損及美國-富商利益,古巴與美國的關係急轉直下。1960年10月24日,政府將古巴所有美國企業國有化,預告了1961年1月3日兩國斷交,但一直要到4月17日,美國-以1400名傭兵入侵豬灣(Bay of Pigs)後,卡斯楚才首度宣告,這次古巴的政權變革,非比以往,古巴要走社會主義道路。
在豬灣事件之後,古巴人的危機意識不可能不升高。這個時候,古巴應該已經掌握清楚,作為一個社會主義政權,古巴自身的存在對於美國來說,就是「罪惡」,因此,要-維持自主與尊嚴,有賴於更多國家的向左轉。畢竟,對於外國,而特別是對於拉美近鄰國家的易幟,美國經常通過其代理人,撲滅違反其意識的政權。美國內部的文件說,-「卡斯楚政權的存在,就對拉美的左翼運動起了作用...」。古巴與美國無法和平共存,但不是古巴不讓美國生存,是美國容不得後院出現社會主義政權。
如此一來,古巴對外結盟乃至於主動攻擊(援助各國的左翼力量),也就等於是不得不然的防衛措施,進攻成為最好的防衛手段。假使有更多的近鄰轉向,古巴的自主路線-與活動空間,才能更有把握。不過,古巴在對拉美大陸輸出革命經驗時,仍得謹慎而儘量減少美國干涉的口實。根據美國的估計,1961至64年間,在古巴受游擊戰或-政治作戰訓練的拉丁美洲人,有1500至2000位。親身前往大陸的古巴人則不多,畢竟,「古巴的革命熱情仍有節制,因為不願讓美國找到介入古巴的藉口」。19-61年8月美國允諾對拉美供應200億美元財政援助,這正是1959年卡斯楚提出,但美國當時不接受的拉美馬歇爾計畫。顯然,這是一個安撫懷柔的方案,旨在減少-古巴革命輸出的能量與效果。
到了1964年,拉美革命火花連番遭到撲滅,委內瑞拉、祕魯、阿根廷、尼加拉瓜...的游擊戰相繼被擊潰。早先在1961、62年間,蘇聯對於古巴的拉美革命輸-出,原本就態度曖昧,到了這個時候則是公然表態,不予支持,反映在蘇聯運送至古巴的工業產品質量不佳,蘇聯技術與文官人員也很傲慢。對於莫斯科冷淡對待拉美的武-裝鬥爭,古巴愈來愈不滿。蘇聯對於古巴同樣失望,因為卡斯楚的游擊戰路線,危及蘇聯與美國的關係。對於古巴的搧風點火,大多數向莫斯科輸誠的拉美共黨人也很不滿-。1964年11、12月間,卡斯楚在哈瓦那召開拉美共黨祕密妥協會議後,古巴被隔離於拉美的解放鬥爭之外,沒有任何一國的共黨支持在本國展開武裝鬥爭,卡斯楚-於是「接著...將注意和努力...轉向非洲」。
回顧半世紀前的這段過程,我們至少可以後見之明地說,新古巴在建國前兩年的摸索,行動於特定結構中,又儘量維持作為改良或革命的進步份子應有的理想色彩與成績。-相對之下,革命已經四十年的蘇聯在1950年代末已經老化,如果青春期仍不乏理念,此時則已世故,顯露為觀望古巴的情勢多於主動持援,若對比稍後立刻要提及的古-巴外交政策,蘇聯的龍鍾老態,更見明顯。
古巴走向非洲
1959年6月格瓦拉訪問埃及之前,古巴高層從來沒有到過非洲。次年7月,勞爾(Raul Castro)再次走訪埃及,9月卡斯楚(Fidel Castro)在聯合國講演,鏗鏘有力,論及非洲問題。再過一年,卡斯楚於1961年在南斯拉夫與不結盟運動的亞非領導人接觸;當年10月,甫於年初加入古巴情-報單位的阿根廷青年記者馬色提(J.R. Masetti)銜命來到突尼斯,帶來卡斯楚的協助意願。阿爾及利亞解放陣線從1954年起,就對法國展開獨立游擊戰。1961年12月,古巴送來1500支來-福槍、300挺機關鎗(回程帶回76位傷員及兒童),但沒有志願軍。
古巴最初在北非的這些活動,「與東西衝突毫無關係」。早在1959年以前,為了追求各自的獨立與社會改造,古巴與阿爾及利亞的兩支游擊隊,已經而發展出「自發的-認同...與兄弟之情...」。1962年7月3日阿爾及利亞獨立,三個多月後,其總統貝拉(Ahmed Ben Bella)走訪美國,參加阿國加入聯合國的慶典儀式。甘迺迪總統慇慇勤勤地接待了他。當時,美蘇未曾事先照會哈瓦那,正在暗地協商,密謀解決古巴飛彈危機的條-件。在這個節骨眼,美國完全沒有料到,貝拉在拜會甘迺迪之後,次日旋即飛往古巴。見此,美國人自是大為光火,有位助理回憶起甘迺迪,說他「對於這起似乎無知到了-荒唐,又像是精心算計的公然侮辱,感到相當困惑」。雖然與其平素言論不符,當時美國的《基督教箴言報》(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倒是指出,貝拉前往哈瓦那,有其值得尊崇的理由:「感謝古巴在阿爾及利亞獨立運動時,給予的道德支持,也為了古巴對阿國孤兒的照料。」
1963年春夏,摩洛哥與阿爾及利亞…等等鄰國,因領土糾紛而產生衝突。事端起因於摩洛哥的年輕國王哈山二世(Hassan II),他既醉心於權力,又以民族主義作為招搖的工具,意圖建構大摩洛哥。哈山背後有美國武器的支持,夾此優勢,哈山進逼阿爾及利亞,貝拉於是求助古巴。卡斯楚-毅然出兵,這不是容易之舉。一來,這個決定得冒些風險,可能得罪法國;其次,古巴剛剛才與摩洛哥簽訂契約,取得大筆蔗糖買賣的生意。卡斯楚必須在伸張義理的堅持-,以及出兵可能危及商機的忌諱之間,自做斟酌與決斷。古巴選擇前者,最終促使阿、摩兩國在10月簽訂熄火協定。11月8日,貝拉接受法國《世界報》(Le Monde)訪問,他表示「如果有必要,我願意為古巴而犧牲。如果古巴革命遭致摧毀或窒息,我將沮喪失望至極,因為這將等於舉世已無正義,寰宇不復存在尊嚴。」-其後,蘇聯武器雖然大量抵達,直到1964年,蘇聯也一直強化阿爾及利亞的軍力,但情況是古巴人在前奔波,呼籲蘇聯又有更多的投入,而不是蘇聯驅使古巴作為其馬-前卒。
美國約翰.霍普金思(Johns Hopkins)大學教授葛雷傑西(Piero Gleijeses)窮六年之力,閱讀及交叉比對美國、歐洲與古巴官方的公開檔案,參酌當時的傳媒報導,著有專書《互有衝突的使命:哈瓦那、華盛頓與非洲》(C-onflicting Missions: Havana, Washington and Africa, 1959–1976)。在這本獲得美國外交史學會年度最佳著作的書籍,葛氏提出的結論如後,允稱「一垂定音」:
「古巴與阿爾及利亞的故事,今日幾乎無人復記;惟這是古巴與非洲的第一度主要接觸,不但如此,它也是古巴非洲政策的前序曲、預演... 日後複製而擴大,相繼對葡萄牙多個非洲殖民地的解放運動,亦伸以援手...始於1963年10月的阿爾及利亞經驗,其後推演到了其他政府,首蒙其利的是1965-年的剛果。古巴的市民國際主義的英雄史詩,就從阿爾及利亞開啟。」
古巴在安哥拉
確實,這是英雄的行為。10多年後,古巴快速且有效馳援安哥拉黑人政府,世人大為震驚,也是出於相類的過程。1961至1974年間,古巴派至非洲的軍人不到2-千。1974年春,葡萄牙政變,其殖民地安哥拉次年春隨即爆發內戰,三個追求獨立的組織安解、安盟與安陣,[1]分別得到蘇聯、美國與南非等同路人馬的不等程度-之支持。1975年10月23日,南非在美國默許下,出兵協助南非與美國所支持的安盟。台灣的研究者林永樂說,當時的南非政府「過分樂觀...政治上產生相當負-面作用...(造成)非洲國家轉向(古巴與蘇聯支持的)安解...」。
當時,蘇聯給予安解的資助,以及美國、南非等國對安盟與安陣的支持,二者大約相當。不過,重要的在於,南非增兵後兩個多月之間,蘇聯居然未曾積極聞問,遑論出兵-非洲。事實上,這次又是古巴自主決策,快速地回擊南非兵丁。美國總是認為,威脅其非洲利益的國家,最多就是蘇聯與中國,古巴全然未曾浮現在山姆大叔的腦海中。是-以,1975年11月古巴部隊突然現身戰場時,美國根本難以置信,怎麼可能:小小的佳勒比海島國,居然膽敢妄自發動,派遣部隊到了數千里之遙的安哥拉。會是這樣-嗎?已經這樣了。美國寧願相信,卡斯楚只不過是蘇聯代理人,是承命令於蘇聯總書記布裡茲聶夫(Leonid Brezhnev),圖像如果真是這樣,顯然更為符合美國及世人所認定的想當然爾,並且,美國政府也會覺得好受一些。特別是,古巴竟在這個時間出兵,太過奇怪、-太過難解。因為,這是1975年,美國正打算局部恢復與古巴的正常關係,「何以卡斯楚對這個史無前例的機會,嗤之以鼻?」。再者,中南美洲國家並無對外出兵的歷-史與經驗。先前,只有巴西將領尾隨美國,在1965年派小批部隊進入多明尼加;1980至81年間,是有阿根廷出兵至尼加拉瓜,幫襯蘇幕沙(Somoza)這個-腐化的家族政權。但自主揮師、濟弱扶傾而跨洋越海,三者合一,只有古巴。
再回到安哥拉。古巴出兵一個多月後,也就是1976年1月9日起,蘇聯才派飛機從哈瓦那運輸軍火與部隊,16日才與古巴簽軍事協同,表明將在該月底運送武器至安-哥拉,直接供應古巴2500萬美元軍火,這是蘇聯運送給古巴的第一批軍事物資。但是,在最艱難的11、12兩個月,蘇聯雖然也增加對安解的軍事資助,但卻未協助-古巴運送人員與武器。「在安哥拉,蘇聯並非熱衷的參與者」,原因終究難以透明。可能是1970年代的中後期,美蘇冷戰已經進入低盪,誰也不想開罪對方;也許是蘇-聯不滿古巴未經諮商,自行決定出兵;又或許是蘇聯心存懷疑,認為古巴根本沒有能力阻止南非入侵;還有,也有可能是蘇聯對於安解,還有一些保留。不論是以上哪一種-情況,至少都能肯定一件事情:外界直觀的、脊椎反射式的想法,認定古巴聽命於蘇聯;但是,這不是事實,這是不公允的評價。何況,1977年5月27日安解面臨一-場政變,主其事者與蘇聯的關係緊密。該政變即便沒有取得蘇聯的積極支持,至少獲有蘇聯大使的同情。此時,古巴再次扮演決定性的角色,挫敗子政變。面對蘇聯,古巴-採取雙軌路徑。一方面強調莫斯科的至高無上、是社會主義陣營大老。另一方面,古巴力挺與護衛安解,使其能夠努力維護自己所選擇的方向。
未事先徵詢蘇聯的意見,卡斯楚逕自揮師安哥拉,為什麼?可能是時間緊迫,南非已逼近安哥拉首都。可能是卡斯楚心意已決,擔心徵詢被否決或淡然漠視,又將如何?畢-竟前一(1974)年8月,古巴表示要出兵安哥拉,布裡茲聶夫卻悍然對卡斯楚說不。最後,卡斯楚也有可能盤算,先斬後奏,說不定可以讓蘇聯不得不背書。當然,以-後見之明來看,古巴這些行動其實是有跡可尋。美國自己在1968年就有情報顯示,卡斯楚長期拒絕蘇聯的顧問,他也公開批評蘇聯,指其既教條又投機。是以,196-0年代的古巴外交政策,比較接近戴高樂時期的法國對美國的態度。古巴對蘇聯的外交關係,還不如羅馬之以美國馬首是瞻,也沒有英德那麼買美國的帳。葛雷傑西說,古-巴對外伸出援手,「反映了一定程度的理想主義,放在大國或小國的外交事務當中,這都不是尋常可見。」除了西非,在1970年代中後期之後,古巴也響應語言、歷史-與血緣淵源較遠的伊索匹亞等東非國家的解放運動,這個部分的決定,也許存在較多的冒進成分,其成績也相對弱些。對古巴抱有同理心與肯定的人,對其評價於是多了一-點負面的成分,如兩度成書,分析查維茲(Hugo Chavez)路線對於委內瑞拉及拉丁美洲之前景的高特(Richard Gott),在《古巴:一部新史》這本書,就紀錄卡斯楚在這個階段的冒進風格,卡斯楚說,「部落主義可以快速到達社會主義」。不過,無論是理想或是冒進,確實都-不合乎外交的斤斤計較。
古巴積極涉入非洲的解放志業,對於非洲人心有很大的鼓舞作用:被殖民者也能擊垮殖民者,黑人可以、並且已經戰勝白人。雖然1976年之後,安哥拉內戰持續直至2-002年8月,三派才組成聯合政府,但先前仍有一段插曲,值得記錄。1987年11月,美國與南非再次支持安盟,它控制了安哥拉最大的產油地。兩國暗助安盟,使-其對安解政府軍發動攻勢,迫使政府軍撤退至Cuito Cuanavale。這個時候,距離該地最近的古巴軍隊,距離只有200多公里。來不及照會蘇聯的安解政府,只能立即商請古巴協助。如同1975年的情況,經過-四個月戰鬥後,1988年3月,南非撤退,古巴再次成功維護了安哥拉政權,間接迫使南非白人政府與種族隔離政策,先做重大改變而後瓦解。1991年7月曼德拉(-Nelsen Mandela)風塵僕僕,拜訪哈瓦那,當面向卡斯楚表達謝忱。曼德拉誠摯表示,古巴那些時刻的義舉所催生的後續效應,堪稱非洲史的轉捩點。
古巴在1987年底第二度持援安哥拉,主客觀條件與1975年,已有很大差異。正因為情境迥然有別,而古巴風格不變如昔,似乎更能凸顯其國際主義的理念與實踐的-深刻與持久,遠遠超過世俗常情的認定。1980年代末的古巴,不再是當年國內經濟承平而國際經貿暢順於蘇聯與東歐集團。古巴的經濟從1985年以降已經困頓,戈-巴契夫在該年就任蘇聯總書記後,調整其內外政策,在此格局底下的古巴只能日漸被迫成為「中流砥柱」,不得不進入真正自力更生的年代。1988年12月22日,涉-及安哥拉局勢的各方代表簽署和平協定,古巴同意從1989元月起27個月內,分批將部隊撤離安哥拉。從1975年11月11日至1991年5月,人口一千萬的古-巴計有37.5萬人次支援安哥拉。參與其間的將領強調,「這是政治連結與團結的一種行動示意」,參與其間的古巴戰士,必然是「真正地誌願...若非志願,何以甘-願冒犯生命的危險,就只為正義?」
投入前線的古巴戰士是否具備這個胸襟,是很重要。人溺己溺而馳奔他國流血流汗,是人因理念的貫穿而有的昇華行動,極其珍貴。但是,小國寡民卻能濟弱扶傾、對抗強-權二十多年,如何取信於人?無論是依照第三者的旁觀,或是以其敵手,也就是指南非或美國的眼光看待,古巴人焉能如此?他們總是覺得,果真古巴戰士長年心存這個理-念,必定是古巴領導層的意識形態教化,相當成功。究竟是哪一種情況多一些,只有當事人知道,但至少有項重要的事實,可以就此澄清:古巴援助非洲國家,並非如同流-行意識所說,以為是蘇聯授意或指揮。[2]誠如葛雷傑西教授考察與比對史實後,指出古巴在非洲的行動,出於「自衛與理念兼而有之的」動機,混合著「有些遲疑的、-有自利成份的,也有理想成份的步伐」之展現。
古巴對外的醫療援助
新古巴成立後一年之間,流失許多高等教育人力。其中,六千位醫生走了一半。即便如此,早在1962年10月,古巴就曾派遣醫療團隊與護士前往非洲。「阿國大多數-醫生是法國人,許多已經離開」,卡斯楚解釋著,「阿爾及利亞人口比古巴多四百萬,但他們的醫生,僅有我們的三分之一,或還要少些... 他們身陷的局面,實在悲涼。」響應號召的女青年醫生培瑞羅(Sara Perello)新婚未久,她回想當時的情景,「卡斯楚一說,我們無不感動。」1963年5月,她隨古巴醫療團隊,出發前往阿爾及利亞。這是古巴技術海外支援團-的開始。古巴公衛部長說,「這很像是乞丐助人,但我們知道,阿爾及利亞人比我們還更加需要,他們也應該得到這樣的協助。」
到了21世紀,古巴對外的醫療資源配置,似乎分作兩部份。一部份如同商品,用以診治前來哈瓦那問病的人(俗稱「醫療觀光」,應該是以西方人士為主),以此賺取外-匯。第二部份則大抵延續了古巴立國以來的國際主義襟懷與實踐,又可分作兩種。一是為比較貧窮的國家,培訓醫生,規模頗大。《經濟學人》(Economist)週-刊說,這就是古巴在1998年創設的「拉美醫學院」,在2007年初之時,它有一萬名醫科學生(六年制),規模是美國最大醫科養成機構的十倍。這所醫學院只招收-外國學生,大多數來自拉丁美洲,但也有91位中低階層的美國人,所有學生就學期間的食宿與學費全免。其中,物產相對豐饒的國家如委內瑞拉,也會以低於國際市場的-價格,供應古巴石油等產品。再來就是古巴醫生來到保健相對落後的地區,為其住民提供醫療服務(比如,至南非協助愛滋病患)。這項服務也有平時與非常時期兩種。前-者如古巴在委內瑞拉派有1.5萬位醫生與牙醫,後者如2005年10月25日,巴基斯坦發生大地震,古巴有2500位醫療人員持援,他們與災區的人生活在相同條-件,比如,住在帳棚,不是住在飯店;古巴人持援的所得也很微薄,甚至還比巴國人少些。
由於古巴每萬人平均醫生人數是美國的2.5倍,因此禁得起長年有三分之一醫生在在海外工作或援助。讚賞的人每每稱呼這是讓人難以置信的利他行為。批評的人如賀栩-斐(Hirschfeld, Katherine)博士,她採取歷史與微觀的檢視,認為古巴的健保成就被美化。另有些人則難以想像,竟有這麼多古巴人的對外援助,出於自由意志。他們很難想像-社會平等的關懷,對於古巴的重要性還是這麼高,更不肯相信短缺外匯的古巴政府,還在通過這個方式表達團結的情誼。
實況究竟是何等面貌,誠然需要更多的研究。比如,公醫系統引進商業措施,服務海外人士之後,對於古巴國內的醫療提供,會有多少不良的影響,為了賺取外匯而產生的-排擠作用,是否尚在合理範圍?古巴人難免為此產生怨懟,惟不滿之情是否還算平和?反過來說,假使古巴國內的醫療健保維持合理的水平,則古巴醫護人員的海外動能,-理當不致衰退,如同外交是內政的延伸,或許這樣的推論仍在情理之中?這裡有兩份材料可以做為佐證,說明古巴人民得到的醫療照料水平,即便在經濟困難的年代,應該-還是相對的秀異。其一,2006年,德州大學「經濟不平等研究學社」(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conomic Inequality)發表詳細的調查報告與分析。作者群蒐集並解釋許多數據,指出全世界在1990年代迄今,不平等的幅度持續擴大,古巴雖然未能身免,但幅度-小了許多,「相當值得一書」,其中的重要因素包括許多公共服務未被放棄,醫療保健的預算甚至從1990年佔政府總支出的4.93%,增加至2004年的11.0-0%,學生免費教育(至大學)的預算更從8.52%倍增至18.96%。另一個也不妨參考的資料是民意調查。2006年9月,美國蓋勒普(Gallup)在古巴-進行的研究,顯示96%的人認為他們的醫療保健任何人均可使用,不分經濟所得;74%的人對於醫療服務表示滿意;98%的人認為他們的教育任何人均可使用,不分-經濟所得;76%的人對於本社區的教育表示滿意。
古巴理念反攻大陸
古巴的物產與消費物資並不豐裕,卻有傲人的全民健保,美國的山川富饒、消耗世界兩成多資源,仍有五千多萬人尚未得到醫療服務,兩國之對比莫此為甚。美國的新任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矢志改革,是否成功,還在未定之天。美國號稱國內奉行多方協商的自由主義,對外卻是單邊霸道掛帥,不惜公然違逆聯合國大多數國家表達的意見,特別是-美國對古巴長達半世紀的經濟封鎖。
在古巴因經濟情勢丕變,進入特殊時期的第二年,也就是1992年起,聯合國每年十月大會就有一項議案,就美國是否應該解除禁運,進行意見發表與票決。第一年有5-9個國家「敦請」美國鬆手,履行她在世界各地推行的自由貿易政策。往後,作此要求的國家。數目逐年增加,1994年破百,至2004年是179,2006年是1-83,到了去(2008)年,192個聯合國會員國已經有185國表態批評美利堅。2006年入夏,美國宣佈,除援例編列預算補助古巴「民主」基金之外,她將另-外在次年度提供一億五千萬美元,「扶植」有心人及其社團,襄助他們公然顛覆古巴。彷彿是回應美國的挑釁,小布希宣佈前述新預算後,不到兩個月,擁有118個會員-國、15個觀察員的「不結盟運動」(Non-Aligned Movement)國際組織,再次以實際行動聲援古巴,它選擇在2006年9月於哈瓦那舉辦第十四次大會。
各國的義憤很有道理。根據古巴提交聯合國的報告,至2005年為止,古巴因禁運而蒙受的損失,累計達810億美元,如果加上美國的破壞與顛覆等等活動,古巴的經-濟與社會建設之失,還要多出540億美元。這些數字早就超過前蘇聯從1970年代中期以後提供的軍經援助總額。根據巴哈(Quintin V.S Bach)在《蘇聯經援不發達國家:統計分析》所進行的獨立核算,不含軍事,1970-1983年間,蘇聯給予古巴的補助是258.981億美元。但禁運不是冰-冷的統計數字,它是活生生的不可思議,讓人乍舌於山姆大叔的無孔不入,雖然或許還帶有發噱的味道:從英國記者工會(National Union of Journalists)會員法索羅(Tom Fawthrop)的遭遇,我們可以窺見一斑。法索羅經常從哈瓦那撰稿。2006年11月他發出一篇有關古巴醫生的報導,澳洲的報紙刊登後,從澳洲電匯稿費至他-在英國的帳戶,銀行卻拒絕給付。原來,負責執行封鎖古巴的「美國海外資產管控署」(US Office of Foreign Assets Control)通過它的複雜軟體,攔截了這筆經由美國花旗銀行而進行的電子轉帳,並由花旗銀行紐約分行向當事人發出電子通知,指「因美國官署要求澄清,閣下的-交易無法完成。請說明古巴醫生這筆金錢轉移的細節及交易目的...」。法索羅是英國人、不是古巴人、銀行轉帳沒有經過古巴,卻仍然納入美國政府的鷹眼監控。
美國的路線還能走下去嗎?外交跋扈,色厲內荏。內政不修,貧富擴大。1980年雷根上台時,最富有的百分之一美國人擁有全國財富8%,2001年已經快要到達1-7%,至2006年,超過20%。經貿方面,1980年以前出超,其後年年入超,近幾年數額直逼六、七千億美元一年,是台灣中央政府年度總預算的十倍!這些超額-的消費長年依賴海外挹注,2008年仲夏起,捲起核爆,禍延世人伊于胡底,尚不可知。美國最為顧盼自雄的傳媒,除好萊塢之外,也得應對日漸增多的挑戰。1977-年,《傳媒是美利堅的天下》,2008年同一作者再出新書,換成《傳媒曾經是美利堅的天下:美國傳媒式微錄》。CNN獨霸國際電視新聞不到十年,就有英國BBC-在1991年基於經濟利益考量,進場與CNN角逐。其後,愈來愈多國家切入,如南韓(1996)觀光部與KBS等電視機構聯手、中國央視(2000)、卡達(Q-atar)政府羽翼的私人半島電視台(2006.11)、法國(2006.12)、南非(2007.7),及日本(2009.2),紛紛打出旗幟,投入大小不一-的資源,推出英語的新聞頻道。各國以母語推出的國際頻道,數量更多,包括六個拉美國家聯合出資成立的公有「南方電視網」(Telesur),已經在2005年7-月下旬開始製播,西班牙語為主,但也有葡萄牙語。
美國的力量相對走下坡,古巴的盟友日漸增多,特別是近鄰拉美國家在委內瑞拉示範下,正以不等的幅度與強度,遠離美國,靠攏古巴的理念。
1998年,查維茲首次贏得總統大選,次年「二十一世紀社會主義」登場。2002年4月,委國的傳統菁英及其美國盟友發動政變,劫持查維茲。一時之間,智利民選-的左翼總統阿葉德(Salvador Allende)的命運,似乎就要歷史重演。1973年,在美國中情局支持的軍事政變中,阿葉德殉道;所幸,三十年後的委國人民迅速包圍總統府,浩大聲勢,終於-使政變不到兩日,就劇性性地瓦解。其後,兩種路線之爭在委內瑞拉更是赤裸進行,至今未歇。[3]2002年底,巴西工人黨魯拉(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當選總統,雖然激進立場有所調整,仍有可觀的進步政策,也有不俗的政績,將執政至2011年。[4]接下來,出身工人家庭的醫學教授巴斯克斯(Ta-bare Vazquez)在2004年10月獲取烏拉圭的大位,歷史上,先前烏拉圭從來沒有左翼政黨掌權。2005年12月,心向窮人的莫瑞雷斯(Evo Morales)在高達八成五投票率的選戰中,同樣以過半選票勝出,在他之前,沒有任何原住民擔任總統。一個多月之後,即2006年1月,前所未有,智利選出女-總統巴切萊特(Michelle Bachelet),億萬富翁落敗,拉丁美洲至此有了六個國家,由左翼執政。半年後,雖然左翼的前墨西哥市長以不到1%的差距,輸了大選,但很快地,曾在198-0年代執政的奧特佳(Daniel Ortega)在野多年後,再度於2006年11月勝選,重新入主尼加拉瓜。到了2007年1月,又有左翼的政治經濟學家德爾加多(Rafael Vicente Correa Delgado)當選厄瓜多爾的總統;10月,阿根廷選出主張擴大南美共同市場的的女總統斐楠德姿(Fernandez , Cristina)。2008年4月再有巴拉圭的盧戈(Fernando Lugo)破天荒,首次出現左翼政權,創下新的紀錄。由於自覺無力幫助貧民,曾在貧困地區擔任天主教會主教的魯戈在2005年卸下神職 ,一年後投身政治而兩年有成。2008年8月,玻利維亞的莫瑞雷斯在公民投票中,獲得更高的支持率,67%選民支持新憲法,莫瑞雷斯即將啟動土地改革..等等方-案。查維茲則在2009年2月,以55%贊成、45%反對的優勢,翻轉2007年12月未獲支持的新憲法(當時只有49%支持),其後,總統在內的政治職位,如-果能夠在選舉中得勝,可以沒有任期限制,如同內閣制國家。2009年3月15日,薩爾瓦多選民終結了二十餘年的親美政權;雖然執政黨投入的電視廣告經費,是左翼-聯盟的四倍,儘管傳媒一邊倒地支持執政黨。左翼政黨聯盟富內斯(Mauricio Funes)初試啼聲,當選總統。外界認為富內斯是穩健的改革派,但也懷疑真正的操盤手不無可能是其激進的副手史冉(Sanchez Ceren)。18日,與古巴斷交48年的哥斯達黎加宣佈將與古巴復交。
過去十多年來,拉丁美洲的社會與政局既然有了這些進展,那麼,去(2008)年12月17日,
拉丁美洲南方市場(Mercosur)會議,以及南美大陸和加勒比海23個國家組成的裡約集團(Group Rio)高峰會在巴西召開會議時,古巴進,美國出,應該就是水到渠成。這是主客易位、歷史即將展開新頁的號角。1962年以來,古巴一直被拉美集體組織排斥在外-,今日班師回朝,與此同時,過去經常與會的美國,首次坐上冷板凳,未獲邀請。華勒斯坦說,「古巴重返舞台」是「重大的地緣政治事件」,原因在此。台灣的中央社今-年2月19日跟進特稿,精彩描述「古巴情勢看好」,一年內八位拉美總統,加上兩位中蘇首腦絡繹於途,走訪哈瓦那的熱鬧盛況。
1962年10月,在沒有知會當事國古巴的情況下,美國與蘇聯私相授受,達成協議,是為所謂古巴危機的解除。當時,中共《人民日報》發表社論,號召《全世界人民-動員起來,支援古巴人民,粉碎美國戰爭挑釁》。如今,近半世紀的歲月流轉,蘇聯不再存在、美國雖有歐巴馬卻欲振乏力、中國經貿力量龐大而人文價值乏善可陳。大國-黯淡,適足以映襯小小古巴,實有可觀。五十年來,而特別是1980年代中後期以降,古巴在困頓中有所為有所不為,有變有不變,外界固然不宜奢望古巴「光被八表」-,惟即便不語,其存在的自身就是示範,提供拉美人民及世人一個參照,不完美的古巴模式之明滅,折射了人類命運的光影。
馮建三
2009年3月21日政治大學走樟山寺‧樟湖步道
*****
委內瑞拉與查維茲
1958至1998年,世界第四大石油出口國委內瑞拉雖有選舉,卻是「民主已經約定,別無分號」(pacted democracy)。兩大政黨談好條件,輪流作莊,就地瓜分石油富源。這個「民主約定」的代價是選舉有名無實,以及中產階級滑落,貧窮日增,1998年12月-查維茲以56%勝選,背景在此。1999年2月查維茲就任,推出新憲法,12月二度經公民投票複決,總統任期由5年延長至6年,可連任一次,並新設罷免機制。2-000年7月依據新憲,查維茲參與大選,獲59.8%支持。舊有的石油權貴及其附庸強烈反擊,五大電視網及主流報紙無日不批評,先是2001年底,組織石油罷工-,再來,2002年4月乾脆政變(,美國首肯。台灣公視曾放映其紀錄片《驚爆四十八小時》)。半年後,他們再次鼓動,石油工會捲土重來,大罷工兩個月,還是沒有-成功。再來是2004年8月的罷免投票,仍然失敗。查維茲不能沒有戒心,2006年12月再次當選後,他開始推動新的修憲案,幅度很大,共有69項,包括總統任-期次數不受限、工時由8減至6小時、投票年齡由18降至16歲、取消中央銀行的自主性…等等。2009年,前番失利的查維茲再接再厲,但修憲幅度降低,以取消正-副總統﹑州市長及各級議會議員連任次數為主,終於達陣。一件事情至少總有兩種看法,究竟委內瑞拉的政局怎麼一回事?反對陣營淡化的是,醫療健保教育與其他社會文-化乃至於社區電台的改革與興辦,成效良好;他們用力的是,暴露近年來升高的犯罪率與通貨膨脹。舊有勢力與一些海外評論,不談主流傳媒至今依舊掌握在昔日權貴之手-,不因查維茲掌權十年而有本質的變異;他們更想要指控查維茲是所謂的獨裁,他們忘了說,查維茲的無任期制,其實內在於自由主義體制的矛盾,只要多數決,甚至無須-過半,就能號令天下(英國是箇中最好的例子,執政黨選票常在40%左右或更低)。他們沒有將心比心,畢竟內閣制國家的領導人也無任期限制,德國柯爾(Helmu-t Kohl)從1982至1998掌權17載,若無社民黨勝出,還要繼續當家;1979年執掌國政的英國保守黨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假使不是因1992年黨內鬥爭,很可能在1997才會因工黨勝選而下台。究竟,未來的委內瑞拉會是如何?國際石油價格會是一個因素,但更重要-的相關變數是,委國的傳統仕紳階級與海外(特別是美國)相類隊伍的合縱連橫是成是敗。葛蘭丁(Greg Grandin)出版於2006年的《帝國工坊:拉丁美洲、美國與新帝國主義的崛起》,讀之讓人難以置信。柴契爾夫人及前美國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都很推崇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海耶克(F. Hayek)與傅立曼(M.Fiedman)在談及皮納契(A.Pinochet)將軍時,竟能語帶讚揚。在他們看來,皮納契血腥軍事政變、推翻民選總統、鎮壓-異端肅殺數千人是可以容忍的,甚至彷彿說是通向自由所不能不有的手段。海耶克說,「我個人寧取自由主義的獨裁,而不是民主政府卻無自由主義色彩…軍事政變後,在-皮納契年代的個人自由,遠比前朝大得多了,我還真無法在智利找到任何一個人會不同意這個說法。」話都講得這麼白了,那麼,作為挑戰資本體制的最近、最為強勁的拉-美動能查維茲及其階級,能夠因為歐巴馬主政而降低遭致反撲的可能嗎?
*****
[1]安哥拉解放陣線(Popular Movement for the Liberation of Angola ,MPLA,安解)、安哥拉聯盟(National Union for the Total Independence of Angola,UNITA, 安盟)、安哥拉民族解放陣線(National Front for the Liberation of Angola ,FNLA,安陣)。三者目前均為安哥拉政黨,安解執政,2008年9月大選在87.36%投票率下,安解得81.64%選票,掌握國會220席次當中的191-席,安盟與安陣分別是16與3席。
[2]西方人這麼看,台人也是。在一本暢銷近三十年、增訂多次的著作,對於美國外交政策多有批判的作者,在書中談及依附與世界體系理論時,這麼寫著:「古巴以前-依賴美國,現在靠攏蘇聯,哪一點獨立自主來著?」、「古巴即令斷絕了對美國的依存,卻逃不掉對蘇聯的經濟、軍事、政治依存」、「...社會主義國家都存在著嚴重-的『政治依存』--這一點新左派常常視而不見。」台灣的輿情,最「正統」的意識複製可以舉聯合報社論(1976年2月4日)為例。至2008年3月6日,研究「-非洲政治」的大學教授在聯合報的網路空間,也再次說「古巴更是蘇聯在這個地區的代理人(proxy)」。
[3] 另見文末方塊的「委內瑞拉與查維茲」。
[4]魯拉在2007年延攬溫格(Roberto Mangabeira Unger)入閣,擔任「策略事務部長」,負責亞瑪遜森林土地管理在內的重要工作。英國《新左評論》雙月刊十數年來就對溫格有很高評價,他從事批判法學的教研,-介入社會與政治甚深,同時是美國哈佛法學院唯一來自拉美的學人。
1 則留言:
黃色激情電影
成人性生活電影
老色驢影院
xxx228成人網
02kk色情成人電影
黃色小說網
金瓶梅三級片在線觀看
美女大乳圖
第八色成人
美女色快播
色人格圖片影院站
馬上色成人影院
快播成人影片
熱血小說網
94成人社區
無毒成人小說
快播電影人免費網站
小色哥成人網
色成人情免費小說
快播成人圖片網站
三級色情黃網站
色酷日本動漫
365天天色綜合網
美國十次啦超級大導航
黃色小說
快播成人動漫色
色情全裸圖
日本成人劇情片快播
思婦網圖片
亞洲QVOD快播電影
免費成人電影下載網站
色情成人快播網
成人影音在線
成人AV在線
用快播看的黃色網站
日本情色電影下載
迷色谷激情網
日本逼色圖片
美國黃色三級片
成人色情電影免費下載
夫妻電影網
色美女快播
就去吻成人網站
快依依成人網
艷情亂倫小說閱讀
亞洲亂倫圖片小說區
免費快播成人電影觀看
90性愛網
免費QVOD成人電影
成人情色電影在線觀看
張貼留言